“知其事而不度其時則敗”,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談到深刻認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形勢時引用過的一句名言。
這句名言的出處,是唐代陸贄的《論緣邊守備事宜狀》。其上下文是這樣的:“知其事而不度其時則敗,附其時而不失其稱則成。形變不同,胡可專一。”意思是:僅僅知道事情本身卻不懂得審時度勢就會失敗,順應時勢并采取與之相應的行動才能取得成功。形勢千變萬化,對策也就不可能一成不變。
歷史上有一些人,他們的重要性被嚴重低估了,名聲和所取得的成就遠遠不能相稱。陸贄就是其中之一。無論是在古代還是今天,對于絕大多數(shù)普通人來說,對于陸贄不是很熟悉;但在古代的精英文化圈里,陸贄絕對是一個讓他們佩服不已,甚至可以說是頂禮膜拜的人物。隨便舉幾個例子,大家就知道陸贄在古代精英文化圈里的地位了。大文豪蘇東坡評價陸贄,說他“才本王佐,學為帝師。論深切于事情,言不離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則過,辯如賈誼而術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朱熹評價他說“極會議論,事理委曲說盡,更無滲漏。雖至小底事,被他處置得亦無不盡”。曾國藩評價他說“事多疑之主,馭難馴之將,燭之以至明,將之以至誠,譬若御駑馬登峻坂,縱橫險阻,而不失其馳,何其神也!”蘇東坡、朱熹、曾國藩,這都是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shù)的超一流人物,他們都對陸贄如此佩服,陸贄的厲害,大家也就可想而知了。
那么這個陸贄到底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竟能得到如此高的贊譽呢?
陸贄是唐德宗時期的宰相,他秉性貞剛,嚴于律己,自許“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執(zhí)政期間,他公忠體國,籌劃大計,勵精圖治,指陳時弊,為朝廷做出了重大貢獻,其道德文章,深得當時以及后世之人的稱贊。他是一個極其優(yōu)秀的政治家,但和一般的政治家只能對當時的社會起到一定的作用(當然這已經非常了不起了),隨著其所處的具體時代成為歷史而會被人們漸漸遺忘不同,陸贄還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政治理論家。他的政論文章,不僅見地高遠,目光如炬;更兼文筆流暢、條理細密,對后世影響極大。認真品讀、學習陸贄的文章,對于提升個人的政治素質、掌握政論文章的寫作技巧,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具體到“知其事而不度其時則敗”所出自的《論緣邊守備事宜狀》,如文章的題目所示,講的是如何防御邊患的問題。
古代中國的中原王朝,和世界上所有的農耕民族一樣,都有一個防備周邊游牧民族侵擾的問題。唐朝當然也不例外。特別是自安史之亂后,唐朝中央政府的力量受到很大削弱,這一情況就變得更加嚴重。歷史上,在與周邊游牧民族打交道的過程中,中原王朝曾經使用過各種手段,比如和親、筑長城、武力征討,等等。面對邊患,到底應該怎么辦?大臣們各抒己見,但無非是效法歷史上某朝某代的具體做法而已。陸贄則指出,中原王朝有盛衰的不同,游牧民族政權有強弱的差別,面對的具體問題有性質的不同,所以處置的方法也就有種種區(qū)別。所以,面對周邊游牧民族政權的侵擾,沒有哪一條規(guī)則是必定如此的鐵律,也沒有什么辦法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問題。歷史上各個朝代,凡是能夠比較好地解決邊患問題的,其實都是根據(jù)自身和對手的具體特點,靈活機動地采取恰當?shù)膶Σ叨?。武力征討也好,約好通和也好,修筑長城也好,和親也好,都是具體的手段,手段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只看能否解決當下的問題與否。這就是所謂“知其事而不度其時則敗,附其時而不失其稱則成。形變不同,胡可專一”。在將主要原則講清之后,陸贄在文章接下來的部分,就仔細分析了周邊少數(shù)民族政權在政治、經濟、軍事、民俗等方面的特點,以及唐朝政府目前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在充分對比分析了彼此特點與強弱態(tài)勢的基礎上,提出了在將帥選擇、軍事管理、組織調度、士兵訓練、后勤保障等若干方面的具體建議。
陸贄對于邊患問題的分析,無疑是極富見地的。邊患自古有之,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甚至可以說,一部中國史,就是中原王朝與周邊游牧民族的博弈史。但是,中原王朝雖然都是華夏文明的載體,但每一個具體朝代,都有其獨特的氣質和特性,也都有其各自的生命軌跡;周邊的游牧民族政權起起落落,每個民族政權的情況也有著很大的不同。在這樣的情況下,死守某個不變的方法,想要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當然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辦法,就是審時度勢,靈活機動地處理當前環(huán)境下所遇到的具體問題。
隨著時光的流逝,大唐和周邊的游牧政權都已成為歷史,《論緣邊守備事宜狀》所要解決的邊患問題當然也不存在了。但是,這篇文章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核心理念“知其事而不度其時則敗,附其時而不失其稱則成。形變不同,胡可專一”,卻有著穿越時空的永恒價值,至今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共產黨員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