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手機瀏覽
“秉綱而目自張,執(zhí)本而末自從”這句名言是2018年7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引用的。習總書記說:“‘秉綱而目自張,執(zhí)本而末自從。’組織路線對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做好黨的組織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現(xiàn)在,需要明確提出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這就是:全面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組織體系建設為重點,著力培養(yǎng)忠誠干凈擔當?shù)母咚刭|干部,著力集聚愛國奉獻的各方面優(yōu)秀人才,堅持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任人唯賢,為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堅強組織保證。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是理論的也是實踐的,要在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實踐中切實貫徹落實。”
“秉綱而目自張,執(zhí)本而末自從”出自楊泉《物理論》,全句為:“秉綱而目自張,執(zhí)本而末自從,善賞者賞一善而天下之善皆勸,善罰者罰一惡而天下之惡皆除矣。”意思是,抓住總綱,漁網(wǎng)的網(wǎng)眼自然會張開,抓住根本,末節(jié)就自然會順從,擅長賞賜的人只要賞賜一個好人就能鼓勵天下所有好人行善,擅長懲罰的人只要懲罰一個惡人就能制止天下所有壞人作惡。
楊泉字德淵,會稽郡(今浙江紹興)人,魏晉時期的哲學家。楊泉早年在戰(zhàn)亂時自梁入?yún)?,居于會稽,是一個處士,也就是一個有才有德卻不愿意做官的人。西晉滅吳后,會稽相朱則曾向晉武帝上書舉薦楊泉,稱其“清操自然,征聘終不移心”。朱則的薦詞完全正確,晉武帝詔拜楊泉為郎中,楊泉依然不愿做官,不久后隱居山林專心著述。哲學史上提到楊泉,一般都認為他是魏晉時期樸素唯物主義的代表人物,而其標志性著作,就是《物理論》。不過令人遺憾的是,《物理論》中的大部分篇章,都已經(jīng)在歷史的長河中散逸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物理論》,是清代著名學者、藏書家孫星衍從《太平御覽》《北堂書鈔》等引用《物理論》的書籍中輯錄而出的。從現(xiàn)存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對于宇宙發(fā)生論,楊泉持“水一元論”,所謂“所以立天地者,水也。夫水,地之本也。吐元氣,發(fā)日月,經(jīng)星辰,皆由水而興”;對于人的肉體與精神的關系,楊泉認為身體和精神就如燃料與火的關系,就像燃料燒完后不會有余光,身體死了以后也不會有余魂。除了類似對于宇宙本源的追問、自然規(guī)律的探尋、肉體與精神的相互關系等抽象哲學問題的討論,《物理論》也涉及一些社會治理的規(guī)律性問題,如“構大廈者先擇匠而后簡材,治國家者先擇佐而后民定”“夫欲定天下而任小人,猶欲捕麋鹿而兔苴,不可得也。兔苴不能擊麋鹿,猶小人不能任大事。”甚至還包括一些社會人生的智慧,比如“人皆知滌其器,而莫知洗其心”“擬《金人銘》作《口銘》曰:神以感通,心由口宣。福生有兆,禍來有端。情莫多妄,口莫多言。勿謂何有,積怨致咎。勿謂不然,變出無間。勿謂不傳,伏流成川。蟻孔河,溜穴傾山。病從口入,患自口出。存亡之機,開闔之術。心與口謀,安危之源。樞機之發(fā),榮辱隨焉”,等等。總體來看,《物理論》是一部涉獵范圍廣泛的格言警句集錄,飽含真知灼見,足以啟迪智慧。
具體到“秉綱而目自張,執(zhí)本而末自從,善賞者賞一善而天下之善皆勸,善罰者罰一惡而天下之惡皆除矣”這句話,它從一個生活中習見習聞的現(xiàn)象“秉綱而目自張”出發(fā),總結出一個帶有普遍性的規(guī)律“執(zhí)本而末自從”,而后將這個規(guī)律推延到政治治理中,于是就得出了“善賞者賞一善而天下之善皆勸,善罰者罰一惡而天下之惡皆除矣”的結論。當然,站在現(xiàn)代人的視角,特別是對于受過一定邏輯訓練的人而言,楊泉的推導并不嚴密,它更多地是一種比喻或類比論證,借助對自然規(guī)律或生活現(xiàn)象的揭示,推導出某些更為抽象的道理和主張。這種論述方法在中國古代十分流行。古人缺乏現(xiàn)代社會所擁有的思維工具,類比或比喻思維就是他們最容易抓住的思想工具,孟子、莊子、韓非子等著名思想家都是這種比喻或類比論證的大師。這種論述方法在現(xiàn)在看來或有不夠精確之處,但這并不影響結論的精彩與長足的啟示意義。
“秉綱而目自張”,無疑是整句話中最核心的義項。不過,盡管整句話出自楊泉之手,但這個核心義項,卻早已多次出現(xiàn)在此前的中國典籍比如《呂氏春秋》《白虎通》《詩譜序》中了,如“用民有紀有綱,一引其紀,萬目皆起;一引其綱,萬目皆張”“若羅網(wǎng)之有紀綱而萬目張也”“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等。這些都說明古人早已在“綱舉目張”這個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了“執(zhí)本末從”的道理,那就是在面對復雜形勢和繁重任務時,首先要有全局觀,對各種矛盾做到心中有數(shù),同時又要優(yōu)先解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帶動其他矛盾的解決。
從楊泉在“秉綱而目自張,執(zhí)本而末自從”后面所接續(xù)的“善賞者賞一善而天下之善皆勸,善罰者罰一惡而天下之惡皆除矣”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知道,在楊泉看來,“善賞”與“善罰”,是能夠使“賞罰”這個大網(wǎng)“萬目皆張”的那個“綱紀”。那么,究竟怎樣才算是“善賞”和“善罰”呢?秦孝公時期主持變法的商鞅,就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政府在百姓心中早就沒什么威信了。而商鞅就通過一賞一罰,就達到了勸懲的目的,從而使新法迅速取信于民,為此后的變法打開了局面。
在推出新法令前,放了一根木頭在城墻南門,規(guī)定誰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就賞他十金。民眾一開始不信,沒有人上前,直到商鞅將賞金提到五十金,終于出來了一個壯士把木頭搬到了北門。商鞅立刻如約賞他五十金,一舉取得了民眾的信任。但僅僅獎賞百姓去做政府倡導的事情還是不夠的。在很多時候,一個社會禁止人們不去做什么的“負面清單”,比一個鼓勵去做什么的“正面清單”更加重要。為了達到“令行禁止”的目的,商鞅又罰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秦國的太子。當然,太子是未來的國君,不可能對太子本人動刑,于是商鞅就替代性地懲罰了太子的老師,將兩個老師一個在臉上刺字,一個抓進了監(jiān)獄。秦國上下看到商鞅執(zhí)法如此嚴格,都知道商君之令是不可違抗的。就這樣,通過一賞一罰,商鞅的威信就樹立起來,而民眾的信任也是之后變法成功的關鍵。短短幾年之后,原本是西陲小國的秦國就一躍而成為七國之中最強盛的國家,不僅當時就極大地扭轉了秦國的局面,也為后來秦國的統(tǒng)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當然,“綱舉目張,執(zhí)本末從”的道理絕不僅僅適用于“賞罰”。越是復雜宏大的事情,就越是需要迅速理清線索、抓住綱領,區(qū)分本末,抓住重點的能力。漢代的開國皇帝劉邦,就是這樣一個做事善于抓住重點與根本的人。當年楚漢相爭,劉邦贏得了最終的勝利。有一次劉邦大宴群臣,席上問了大家一個問題,就是為什么得了天下的是我劉邦,而不是項羽,并告訴大家都要坦誠作答,不許隱瞞。高起、王陵回答說這是因為您樂于與大家分享勝利果實。每次攻城略地,您都會把攻下的城池賞給將領,但項羽就不是。聰明能干的,項羽就懷疑他;立了大功的,項羽就殺害他。這就是項羽丟掉天下的原因。劉邦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張良;鎮(zhèn)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我比不上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zhàn)必勝,攻必取,我比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龍鳳,我能夠任用他們,這就是我能得到天下的原因。反觀項羽,他手下真正的人才只有一個范增,還不能好好任用,他怎么可能得到天下呢?
劉邦與群臣的這一段問答,就把他作為政治領袖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素質體現(xiàn)出來了,這就是把控全面局勢,解決關鍵問題的能力。兩國相爭,這當然是超復雜的事情,涉及到的問題多如牛毛。要處理的事件千頭萬緒。那么,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哪里?當然是人才。找到真正的人才,將他放到合適的位置上,給他充分的權力和充分的信任,所有的問題就都能迎刃而解。張良可以謀劃一局戰(zhàn)略,韓信可以打下一場戰(zhàn)役,樊噲可以贏得一場戰(zhàn)斗,而劉邦要做的就是把他們都編入自己的網(wǎng)中。抓住了用人這個關鍵,就抓住了對楚作戰(zhàn)的總綱,“舉一綱而萬目皆張”,讓一切工作都變得有聲有色、有條不紊,最終獲得勝利。“秉綱而目自張,執(zhí)本而末自從”指的不僅僅是一種顧全大局的態(tài)度,也是一種把控大局的能力。而要擁有這種態(tài)度、獲得這種能力,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格局。
讓我們從經(jīng)典回到現(xiàn)實。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yè)、偉大夢想,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要把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場偉大社會革命進行好,我們黨必須勇于進行自我革命,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而組織路線對于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做好黨的組織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組織路線明確了,就能為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堅決的組織保證。組織路線這條黨建的總綱,我們必須牢牢抓住,不可放松。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我們 網(wǎng)站地圖 用戶調查
共產(chǎn)黨員網(wǎng)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