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話是2019年10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引用的。習總書記說:“古人說:‘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優(yōu)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yōu)勢,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制度穩(wěn)則國家穩(wěn)。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最根本的是因為黨領導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形成和發(fā)展了黨的領導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軍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不斷加強和完善國家治理。”
“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出自《商君書》。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凡是要建立國家,制度問題是不能不明白的。
“商君”,指的是商鞅。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孫氏,名鞅,衛(wèi)國人。戰(zhàn)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軍事家,是先秦法家的代表性人物。商鞅輔佐秦孝公,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qū)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并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他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zhàn);軍事上,他統(tǒng)率秦軍收復了河西之地,被秦孝公賜予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史稱為商鞅。因為變法觸犯了許多權貴的利益和特權,所以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遭到了公子虔等貴族誣害,最終被車裂而死。
《商君書》現(xiàn)存26篇,其中兩篇,即《刑約》《御盜》有目無文?!渡叹龝放f題“商君撰”,但書中所提及到的歷史事件,最晚的是發(fā)生于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zhàn)”,此時商鞅已死近80年,故絕無可能出于商鞅之手。另據后人考證,像《錯法》《徠民》等篇也非出自商鞅所撰。歷代學者根據各篇涉及的人物、史實、制度以及文章整體的風格特色,一般認為《墾令》《境內》《立本》《戰(zhàn)法》《兵守》等篇為商鞅所著,能夠較真實地反映出商鞅思想的原貌;其余各篇雖非商鞅親著,但思想體系仍與商鞅保持一致。因此,將《商君書》定性為商鞅及其后學的著作匯編,是較為合理的。
具體到“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這句話,其出處是《商君書》的《一言》篇。其具體的上下文是:“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國務不可不謹也,事本不可不摶也。制度時,則國俗可化,而民從制;治法明,則官無邪;國務壹,則民應用;事本摶,則民喜農而樂戰(zhàn)。”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凡是建立國家,制度不能不清晰,政策法令不能不慎重,政務不可不謹慎,根本之業(yè)不能不集中。國家的制度合于時勢,那么國家的風格就能改變,而民眾就遵守服從制度;政策法度清明,那么官吏中就不會發(fā)生邪惡的事;國家的政務統(tǒng)一,那么民眾就服從國家調用;國家所從事的根本之業(yè)專一,那么民眾就會喜歡農業(yè)而愿意打仗。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一言》篇雖然列在《商君書》的第八篇,但它討論的卻是治理國家的根本之道,高屋建瓴,所以其實是整部《商君書》的核心。在文章中,作者開列了建立國家要搞定的幾件最重要的事情,也就是制度要合宜、法制要清明、政務要統(tǒng)一、根本之業(yè)要集中,整篇文章,實際上都是圍繞著這幾個點而展開的。而在這幾件最重要的事情當中,制度的問題又被列在首位,可見《商君書》的作者對這個問題的極度重視。
共產黨員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