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手機瀏覽
河南大學怒吼歌詠隊的全體成員(前排左五為馬可)
1937年9月初,在河南大學上學的馬可帶著由他發(fā)起成立的“怒吼歌詠隊”演出歸來,剛進校門就聽說他敬慕已久的作曲家冼星海來到了學校,于是迅速加入他們的巡演隊伍。隨后,開封古城里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街頭巷尾,廣場學校,到處群情激昂,呼聲震天。
1937年,馬可在河南大學組織的“怒吼歌詠隊”在街頭宣傳
1935年冼星海創(chuàng)作《救國軍歌》:槍口對外,齊步前進!不傷老百姓,不打自己人。我們是鐵的隊伍,我們是鐵的心,維護中華民族,永做自由人!
1935年9月,17歲的馬可考入河南大學化學系,他喜歡化學,也熱愛音樂,但每天想得更多的還是應(yīng)該如何抗日救亡。
馬可的女兒 馬海星:拯救老百姓,拯救祖國,他從小是有這樣的一個志向。他算是在音樂上有些特長,又會拉二胡什么的,就在學校組織了一個“怒吼歌詠隊”。
馬可筆記:在這大時代里,不怨天,不求人……是漢子,就該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
此時,日軍已經(jīng)占領(lǐng)安陽,豫東、豫北多個縣市相繼淪陷,逃難的人群不斷涌入古城開封。馬可再也無法說服自己,俯身于風雨飄搖的書桌。
馬海星:面臨著兩種選擇,一種是跟著學校南遷,繼續(xù)學業(yè);另外一個就是不再學習了,全身投入到抗日救亡運動,他當時選擇的是這條路。
馬可創(chuàng)作手稿
1937年12月,馬可和其他進步同學一起組成“河南抗敵后援總會巡回話劇第三隊”,走出校園,去前線宣傳抗戰(zhàn)。在黃河岸邊顛沛流離的車轍路上,在豫西南大大小小的村莊,總是能見到馬可和他們宣傳隊的身影。兩年后,馬可輾轉(zhuǎn)來到延安,并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魯藝音樂系。
馬可給魯藝音樂系學員講課(1942年)
歌曲《南泥灣》: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唱一呀唱。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好地呀方。
民族歌劇《白毛女》首演時的樂隊合影
在魯藝,馬可開始學習了解各種各樣的民間音樂,并深入田間地頭,向廣大的勞苦大眾取經(jīng)。隨后,馬可創(chuàng)作出《南泥灣》《夫妻識字》《白毛女》等一大批膾炙人口的文藝作品,革命的歌聲從延安一路傳播,傳遍祖國的大江南北。
馬可與家人合影照
作曲家 喬佩娟:如果我們的作曲家們都像馬可同志這樣,寫出老百姓一聽就高興、一聽就感動、一聽就激動、一聽就振奮的曲子,那才叫了不起的人民音樂家,而馬可就是這樣的音樂家。
著名音樂家馬可(1918—1976)
1976年7月,一生創(chuàng)作出無數(shù)鼓舞人心歌曲的音樂家馬可因病去世。病重時,他給五個子女寫了一封信,信中寫到:“我對你們的希望,已經(jīng)通過我們一生的道路表達出來了。”
關(guān)于我們 聯(lián)系我們 網(wǎng)站地圖 用戶調(diào)查
共產(chǎn)黨員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