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確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把十四大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和基本原則進一步具體化,制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規(guī)劃,其基本框架為:在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fā)展的基礎上,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全國統(tǒng)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開始向著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整體性推進。
按照黨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國務院先后作出一系列部署,加快推進財政、稅收、金融、外貿、外匯、計劃、投資、價格、流通等方面的體制改革步伐。
改革帶來了供給能力的提升和物質的豐富。1992年之后,我國全面放開糧食購銷價格和經營。不僅是糧食,交由市場定價的范圍幾乎涵蓋所有的生活資料。1993年,我國取消糧票,實行了40年的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制度宣告終結,百姓生活曾經離不開的糧票、油票等各種票證進入歷史博物館。
國有企業(yè)改革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也是難點所在。這一時期,國有企業(yè)改革開始從以往的放權讓利、政策調整進入到轉換機制、制度創(chuàng)新階段。從1994年底開始,國家經貿委、體改委會同有關部門選擇100家國有大中型企業(yè)進行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的試點。隨后,全國各地先后選定2700多家國有企業(yè)參與試點。國務院還選擇了18個城市進行“優(yōu)化資本結構”的配套改革試點,采取多種政策,在減輕企業(yè)債務負擔、分離社會服務功能、分流富余人員等方面實現了重點突破。
上述改革和調整,從實際步驟上加快了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步伐,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得到明顯增強,全國呈現出改革開放全面推進、經濟建設迅猛發(fā)展的景象。
共產黨員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1